斯洛伐克总统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斯洛伐克总统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世界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外长的欧洲国家

2.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的总统时期

3.捷克斯洛伐克是如何不复存在的?

4.历史上5月29日都有什么事情发生?

斯洛伐克总统

世界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外长的欧洲国家

       爱尔兰总统:迈克尔·希金斯(Michael D Higgins)

       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Enda Kenny)

       爱尔兰副总理兼外交贸易部长:埃蒙·吉尔摩(Eamon Gilmore)

       阿尔巴尼亚总统:布亚尔·尼沙尼(Bujar Nishani)

       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Edi Rama)

       阿尔巴尼亚外长:迪特米尔·布沙蒂(DitmirBushati)

       保加利亚总统:罗森·普列夫内利耶夫(Rosen Plevneliev)

       保加利亚总理:博伊科·鲍里索夫(Boyko Borisov)

       保加利亚外长:克里斯蒂安·维知南(Kristian Vigenin)

       罗马尼亚总统:克劳斯·约翰尼斯(Klaus Iohannis)

       罗马尼亚总理:维克托·蓬塔(Victor Ponta)

       罗马尼亚外长:蒂图斯·科尔勒采恩(Titus Corlatenan)

       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Andrzej Duda)

       波兰总理:埃娃·科帕奇 (Eva Kopacz)

       波兰外长:格热戈日·谢蒂纳(Grzegorz Schetyna)

       匈牙利总统:阿戴尔·亚诺什(Ader Janos)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Viktor Orbán)

       匈牙利外长:毛尔托尼·亚诺什(Martonyi János)

       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Milos Zeman)

       捷克总理:博胡斯拉夫·索博特卡(Bohuslav Sobotka)

       捷克外长:扎奥拉莱克(Lubomír Zaorálek)

       斯洛伐克总统:安德烈·基什卡(Andrej Kiska)

       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乔(Robert Fico)

       斯洛伐克副总理兼外长:米罗斯拉夫·莱恰克(Miroslav LAJK)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

       俄罗斯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Dmitri Medvedev)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

       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

       乌克兰总理:阿尔谢尼·亚采纽克(Arseniy Yatsenyuk)

       乌克兰外长:巴维尔·科里姆金(Pavlo Klimkin)

       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Alexander Grigorievich Lukashenko)

       白俄罗斯总理: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科比亚科夫(Andrei Kobyakov)

       白俄罗斯外长:弗拉基米尔·马克伊(Vladimir Mackay)

       摩尔多瓦总统:尼古拉·蒂莫夫蒂(Nicolae Timofti)

       摩尔多瓦总理:尤里·莱安克(Iurie Leanc?)

       摩尔多瓦副总理兼外交和欧洲一体化部长:纳塔莉亚·盖尔曼(Natalia Gherman)

       爱沙尼亚总统: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Toomas Hendrik Ilves)

       爱沙尼亚总理:塔维·罗伊瓦斯(Taavi R?ivas)

       爱沙尼亚外长:凯特·彭图斯(Keit Pentus)

       立陶宛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Dalia Grybauskaite)

       立陶宛总理:阿尔吉尔达斯·布特凯维丘斯(Algirdas Butkeviius)

       立陶宛外长:利纳斯·安塔纳斯·林克维丘斯(Linas Antanas Linkevicius)

       拉脱维亚总统:莱蒙德斯·韦约尼斯(Raimonds Vējonis)

       拉脱维亚总理:马里斯·库钦斯基斯(MārisKu?inskis)

       拉脱维亚外长:埃德加斯·林克维奇斯(Edgars Rinkevics)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

       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

       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

       法国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Manuel Valls)

       法国外长: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

       意大利总统:塞尔焦·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

       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Matteo Renzi)

       意大利外长:费代丽卡·莫盖里尼(Federica Mogherini)

       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

       德国外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

       奥地利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

       奥地利总理:维尔纳·法伊曼(Werner Faymann)

       奥地利外长:塞巴斯蒂安·库尔茨(Sebastian Kurz)

       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利奥波德·路易·马里(Philippe Leopold Louis Marie)

       比利时首相:夏尔·米歇尔(Michel Chal)

       比利时副首相外交大臣:迪迪埃·雷恩代尔(Didier Reynders)

       希腊总统:普洛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Prokopis Pavlopoulos)

       希腊总理:阿列克西斯·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

       希腊副总理兼外长:尼科斯·科恰斯(Kotzias)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FelipeVI)

       西班牙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Mariano Rajoy)

       西班牙外交与合作大臣:何塞·曼努埃尔·加西亚·马加略(Jose Manuel Garcia-Margallo)

       葡萄牙总统: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Anibal Cavaco Silva)

       葡萄牙总理:佩德罗·帕索斯·科埃略(Pedro Manuel Passos Coelho)

       葡萄牙国务部长兼外长:鲁伊·马谢特(Rui Machete)

       塞尔维亚总统: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Tomislav Nikolic)

       塞尔维亚总理:亚历山大·武契奇(Aleksandar Vu?i?)

       塞尔维亚外长:伊万·姆尔基奇(Ivan MRKI?)

       黑山总统:菲利普·武亚诺维奇(Filip Vujanovic)

       黑山总理:米洛·久卡诺维奇(Milo ?ukanovi?)

       黑山副总理兼外交和欧洲一体化部部长:伊戈尔·卢克希奇(Igor LUK?I?)

       波黑主席团主席:姆拉登·伊万尼奇(Mladen Ivani?)/德拉甘·乔维奇(Dragan Covic)/巴基尔·伊泽特贝戈维奇(Bakir Izetbegovi?)

       波黑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丹尼斯·兹韦泽蒂奇

       波黑外长:伊戈尔·茨尔纳达克(Igor Crnadak)

       克罗地亚总统: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Kolinda Grabar-Kitarovic)

       克罗地亚总理:佐兰·米拉诺维奇(Zoran MILANOVI?)

       克罗地亚第一副总理兼外交和欧洲事务部部长:韦斯娜·普西奇(Vesna PUSI?)

       斯洛文尼亚总统:博鲁特·帕霍尔(Borut Pahor)

       斯洛文尼亚总理:米罗·采拉尔(Miroslav Cerar)

       斯洛文尼亚外长:卡尔·埃里亚韦茨(Karl ERJAVEC)

       马其顿总统:格奥尔基·伊万诺夫(Gjorge Ivanov)

       马其顿总理:尼古拉·格鲁埃夫斯基(Nikola Gruevski)

       马其顿外长:尼科拉·波波斯基(Nikola POPOSKI)

       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克劳斯·乔治·费迪南德(Willem-Alexander Claus George Ferdinand)

       荷兰首相:马克·吕特(Mark Rutte)

       荷兰外交大臣:贝尔特·孔德尔斯(Albert Koenders)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

       瑞典首相:斯蒂芬·略夫文(Stephan Schiffman)

       瑞典外交大臣:玛戈特·瓦尔斯特伦(Margot Wallstr?m)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

       丹麦首相: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kke Rasmussen)

       丹麦外交大臣:马丁·利泽高(Matin Lidegaard)

       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Harald V)

       挪威首相:埃娜·索尔贝格(Erna Solberg)

       挪威外交大臣:博尔格·布兰德(B?rge Brende)

       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

       芬兰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Alexander Stubb)

       芬兰外长:艾尔基·图奥米奥亚(Erkki Tuomioja)

       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拉格纳·格里姆松(Olafur Ragnar Grimsson)

       冰岛总理:西格门迪尔·达维兹·京勒伊格松(Sigmundur Gunnlaugsson)

       冰岛外长:奥叙尔·斯韦英松(Gunnar Bragi Sveinsson)

       马耳他总统:玛丽·路易斯·科勒略·普雷卡(Marie Louise Coleiro Preca)

       马耳他总理:约瑟夫·穆斯卡特(Joseph Muscat)

       马耳他外长:乔治·维拉(George Vella)

       卢森堡大公:亨利(Henri)

       卢森堡首相:泽维尔·贝特(Xavier Bettel)

       卢森堡外交、移民问题大臣:让·阿塞尔博恩(Jean Asselborn)

       瑞士联邦主席:约翰·施奈德-阿曼(Simonetta Sommaruga)

       瑞士联邦外长:迪迪尔·布尔克哈尔德(Didier Burkhalter)

       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亲王(Prince Albert II)

       摩纳哥国务大臣(首相):塞尔日·特勒(Serge Telle)

       列支敦士登国家元首:汉斯-亚当二世(Hans-Adam II)

       列支敦士登首相:阿德里安·哈斯勒(Adria Hasler)

       列支敦士登政府委员兼外交、文化和教育大臣:奥蕾莉亚·弗里克(Aurelia Frick)

       安道尔大公: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Joan Enric Vives Sicília)

       安道尔首相:安东尼·马蒂·佩蒂特(Antoni Martí Petit)

       安道尔外交大臣:希尔韦特·萨沃亚·苏涅(Gilbert Saboya Sunye)

       圣马力诺执政官:瓦莱里亚·恰瓦塔(ValeriaCiavatta)/卢卡·贝卡里(Luca Beccari)

       圣马力诺外交、政务兼旅游部长:帕斯夸莱·瓦伦蒂尼(Pasquale Valentini)

       梵蒂冈教皇: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 I)

       梵蒂冈主教委员会主席(国务卿):朱塞佩·贝尔太洛(Giuseppe Bertello)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的总统时期

       1948年2月20日,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第3届民族阵线政府的民族社会党、人民党和斯洛伐克民主党的12名部长向总统贝奈斯联合提出辞呈,制造了政府危机,企图搞垮***人任总理的联合政府,将***人和进步人士排挤出阁,组织看守政府,再组织选举,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捷共发动群众,迫使贝奈斯总统接受12名部长的辞呈,通过民主的、宪法的、议会的方式解决了政府危机,将反动分子从民族阵线政府中清洗出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民族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和转变,史称二月事件。二月事件在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共运史和国际关系史上也十分引人瞩目。

捷克斯洛伐克是如何不复存在的?

       总统任期(1981-1989)

       国内政策

       当里根就任后,他首先必须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1976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但当时没有人清楚他要如何进行,也不确定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会不会支持他。

       1981年的夏季,联邦政府机场的大量航管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争议,由飞航管制员工会(PATCO)领导发起了违法的罢工。里根依照事先声明的警告,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由于这个工会是80年大选中少数支持里根的两个工会当中的一个,里根这项动作在政治上引起轩然大波。

       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停滞的经济发展和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5]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的减税。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8]。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戏剧性的经济复苏,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里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

       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里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

       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里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划。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划也借著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

       里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政府被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其他人批评没有迅速处理当时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宫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讨论起这种疾病;里根则在1985年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公开讨论政府处理这个疾病的措施。

       尽管遭受批评,里根在任内支出了570亿美元以对抗HIV和艾滋病,大多数资金都投注至美国国家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HIV和艾滋病研究上的资源于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里根说道:“包括我们在86年的预算,我们已经投注超过5亿元在艾滋病的研究上,我确定其他医学团体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我们今年有1亿元预算,明年将会有1.26亿元,所以这是我们放在第一优先的问题。这场疾病的严重性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里根已经投注大笔经费在艾滋病的预防和研究上,并宣称艾滋病“是我们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优先的疾病。”

       里根也在另一场有关艾滋病的少见争论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研究员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与法国科学家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都宣称是自己发现了人类免疫不全的病毒(HIV),并各自为其命名,这场争论最后终于由里根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谈判达成共识,让两人和其团队在名称上都占有同样的功劳。这次事件相当的罕见,忽视了在科学上命名的根据,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学上的争论竟上升到政治的层次。显然的,蒙塔尼埃和里根了解到两个大国不该为了这个议题而产生争执。

       里根强烈反对堕胎,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书,书中他指责堕胎是对生命的不敬。许多保守主义的激进份子认为里根是历史上最拥护生命权(Pro-life)的总统。不过,两个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罗对伟德案(Roe v. Wade)中投票判定反堕胎的法令违反了宪法。在里根身为州长时,也将自由堕胎的权利写入加州法令中。

       虽然里根的第二届任期最显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国内法案。在1982年,里根签署法案使1965年的选举权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长25年期限—尽管在1980年的选战中他曾经反对延期。这项法案保护了盲人、残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权。

       其他重要的法案还包括1986年的税赋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对二战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国人的赔偿。里根也立法授权对牵扯至贩毒的谋杀行为判处死刑。

       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里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里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里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里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外交政策和介入

       里根与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里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对苏联的主流看法是,苏联新的一批世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但里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Salla and Summy,p 3)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举例而言波兰团结工会的***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罗纳里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在里根呼吁戈尔巴乔夫推倒柏林墙后的2年,柏林墙就真的倒了,而11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首相伯蒂·埃亨(Bertie Ahern)说:“里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这个名称是为了对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强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意味军事实力)”。里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被命名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计划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划,称之为“星球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这通常被美国以外的国家视为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将可能抵销苏联对美国“保证互相毁灭”的能力—理论上将能使美国发起核战的第一击而躲过接下来的苏联反击;由于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军备竞赛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战略根基,苏联的***和人民对于情势越来越沮丧。在1986年10月里根与苏联***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面,会中戈尔巴乔夫急切的希望美国取消这种防御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当选的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总统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里根主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了;快速电脑化的经济、高科技的技术是主要力量,但苏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甚至连韩国的高科技也超越了它,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落后。里根进一步禁止美国和盟国对苏联输出高科技技术,使苏联处境更为恶劣。有一段时间当石油价位极高时,这种落后由于苏联输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盖,但这个优点在1980年代初期也丧失了。要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竞赛显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开放性(glasnost)和新思维(perestroika)能够重新复兴苏联经济,但这些改革却得不到解决的方法、反而产生更多对苏联体制的不满。里根的大规模扩军行动和他强硬的反苏言论,造成苏联在1983年北约的例行演习(Able Archer 83)中产生近乎恐慌的反应,虽然这次核战的危机随著演习结束而迅速平息,但这次演习也显示了里根的强硬态度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一些历史学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张这次危机对里根的政策有著深远影响,使得他的对苏态度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欧洲国家***当中,他最主要的同盟国、同时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撒切尔也支持里根对苏联的威慑态度。尽管里根与苏联签订了限武条约如中程核子武器条约(INF)和裁减战略武器谈判(START I),里根依然进行著星际大战计划,部署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以环绕地球的军事卫星来拦截导弹,使美国能在核子大战中不受损伤。批评家认为这项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违背了反弹道导弹的条约,支持者则认为这项计划能迫使苏联投入更多无法负担的军事支出。事实上,苏联也曾尝试著自行建立起一套类似的系统,或至少同时经由限武条约来减缓与美国间的军事差距。最后苏联在后者上表现的较为成功,由于试著追上美国的军事和研究开发经费(不只是星际大战系统)而严重损害了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里根政府强硬对抗黎巴嫩的真主党(Hezbollah)恐怖团体,真主党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开始绑架美国公民并攻击平民目标。里根政府也强硬对抗在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较具争议性的是里根将萨尔瓦多的FMLN和洪都拉斯的游击队战士也视为恐怖份子。他也将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武装派系非洲之矛(Umkhonto we Sizwe)视为是恐怖份子组织。

       里根在任期中对于萨尔瓦多右翼政府的支援相当具争议性,因为他担心FMLN可能会在萨尔瓦多内战中获胜。这场战争导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踪和一百万人无家可归。不过里根原先所保证的民主选举进程也获得一部分成功。

       在联合国下令于黎巴嫩进行限期的多国部队托管后,800名美军陆战队被派遣至贝鲁特以撤离巴解部队。在1982年9月16日于贝鲁特发生了萨布拉-夏蒂拉大***(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后,里根组织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在积极的外交行动后终于达成了黎巴嫩与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不久后美军部队开始撤离,但却在1983年11月23日发生了汽车炸弹对美军军营的攻击,造成高达241名陆战队员阵亡。里根称那天是他的总统任期和生涯里最悲伤的一天。

       小岛国家格林纳达于1983年发生了共产政变,里根迅速命令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产政权。

       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最初保持中立,后来逐渐牵涉其中。有时候美国同时支持两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为美国认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比起伊朗***霍梅尼对于区域安全的威胁性较小。亨利·基辛格指当时美国的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输”。美国担心若是伊朗胜利会鼓舞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将可能导致非宗教的政府被推翻、进而危及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公司,如沙特阿拉伯、约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后战局开始倒转,1982年伊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政府这时试图切断伊朗政权取得武器的门路(但稍后又开始船运武器给伊朗而导致了伊朗门事件)。美国也提供伊拉克的军事政权许多情报资讯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国政府也允许了一些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军商两用货品”船运至伊拉克,伊拉克以农业用品、医疗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义进口这些货品,却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

       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时,里根政府也秘密的进行军武贩卖以资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这导致了伊朗门事件丑闻。里根公开承认他对这项秘密计划并不知情,并迅速召集美国独立检察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进行调查。最后10名里根的政府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辞职。里根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被控告作出伪证,最后在审判开始前一天取得了乔治·H·W·布什的特赦。历史学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报告将伊朗门事件列为美国总统犯过的最严重错误中排名第9的事件。

       “伟大的沟通者”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里根由于他在表达概念时的口才和带有的独特情感而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这些口才技巧来自于他担任演员、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政治家时逐渐培养的经验,同时身为总统也雇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讲稿撰稿者以进一步发挥他的魅力。里根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多变的,他运用强烈、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言词来指责苏联和共产主义—尤其是在第一届任期时。

       但他也能唤起人们将美国视为自由捍卫者的印象和观念。在他于1964年11月27日的演讲中他将演讲题目取名为“一个选择的时代”(A Time for Choosing),重新引入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广为人知的著名用词“命运的结合”(rendezvous with destiny)。其他演讲中他称美国为“山巅上的光辉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称美国人为“慷慨大方、具有理想的、大胆勇敢的、正派的和诚实”的市民并且拥有“梦想英雄目标的权利”。

       1986年1月28日,在得悉挑战者号意外坠毁后,他延迟了他的新年国情咨文演说并改向全国发表关于意外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形容那些罹难的太空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也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因为就在今天早上,他们准备出发并且向我们挥手道别,接着‘脱离了阴沉的大地束缚’而‘触摸了上帝的脸庞’”(在这演说中里根引用了美国诗人John Gillespie Magee的著名诗句)

       或许是里根的幽默,尤其是他的俏皮话,消除了他的对手的力量并使他广受大众喜爱。在1984年总统选战语华特·蒙岱尔(Walter Mondale)的电视辩论中,在讨论到他的年纪时他如此妙语道:“我不会以我的年纪来作为选战的议题。我不会以此作为政治目的,来彰显我的对手的年幼和缺乏经验。”谈到他的职业时他开玩笑道:“政治不是什么糟糕的职业。如果你成功了将会获得许多奖励,如果你可耻的失败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书。”

       里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注意到他“开朗的乐观态度”,使他比前几任总统更受欢迎。如吉米·卡特时常保持微笑,但却是严肃的笑容。里根有一次如此说道:“领导者的教训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乐于倾听并了解他人、坚强的责任感和指挥感,并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决定。”

       暗杀未遂

       1981年3月30日,才刚就任总统69天的里根,前往华盛顿特区的希尔顿饭店与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的代表们共进午餐并发表演说。当里根和幕僚们走出饭店大门时,埋伏在饭店门口媒体人潮里的精神病患者欣克利,以一把点22口径的左轮手枪射击了6枪。中弹的有3人,其中秘书挨了一枪,身为保镖的麦凯锡挡住了一枪,最后一颗子弹擦着车门缝射进里根的肺部,距离心脏只有1英寸。中枪后的里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华盛顿大学医院进行紧急手术。

       手术进行时里根还向医生开玩笑道:“我希望你们都是共和党人。”(虽然医生并不是,但他仍回复道“我们今天都会支持共和党的。”)当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到达医院时,里根则以重量级拳击冠军杰克·登普西(Jack Dempsey)被击倒时的名言向她开玩笑道:“亲爱的,我忘记低头了。”

       被批评的政策

       里根的个人魅力使他几乎发表任何言论都能让大众接受,因此而获得了“铁弗龙总统”(意味著不沾锅,没有任何东西能黏住他)的绰号。他于伊朗门事件中否认他知情这项交易,但存于档案库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的引证则显示出里根知情,这可能是违反了美国宪法的,但他带给公众的形象却是“伟大、坚强的里根冒险试著以武器来交换人质的自由”。在1985年12月里根写了一份秘密的总统“调查”来记载这次“以武器换人质”的计划。里根时代的秘密文件本来可以从2001年开始被公开,但乔治·沃克·布什总统签署了一项法案使这些文件将继续无限期保密,使得人们无法得知更多这方面的资讯。由于美国在里根任内对尼加拉瓜恐怖份子的支持而被国际法院判决有罪(尼加拉瓜对美国案),尽管联合国大会的决议要求美国服从判决,但美国从来没有付出赔款。

       里根的金融和减税政策被批评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他缩减社会福利和所得税率则被一些批评家批评为是加惠富裕人口的政策。在他任内空前的国债成长也被批评将会危及国家经济的健全。在1980年代解除了对银行产业的管制后,信用合作社得以自由的将存款人的存款投资至商业不动产上(之前他们被限制只能投资住宅不动产),许多信用合作社开始进行风险性的投资。主掌联邦对产业管制的联邦房屋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试图限制这种风险行为,于是开始和里根政府的政策产生冲突,里根希望对大多数产业撤销管制—包括银行产业在内。里根也因此拒绝向国会递交联邦房屋贷款银行的预算审核,这项冲突使美国损失了,500亿元而且几乎导致了信用合作社产业的崩溃。

       自由派也批评里根强硬外交政策可能导致核子大战的危机。批评家指出里根忽略了在中南美洲和南非的人权问题,里根对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支持也被非裔美国人强烈批评。虽然里根也试著结束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并实行自由化,但他反对向南非实行经济上的制裁,认为那是“表面上看似有益的制裁计划,事实上将会缩减南非政府的影响力,并让许多南非的好人承受经济的困境。”

       西欧国家的人民则视里根为相当特殊的美国总统。里根虽然得到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大力支持,但他在英国也被许多媒体讽刺为脑筋迟钝、要不就是老态龙钟的,这种讽刺也是被许多实际发生的意外所促成的。包括1985年11月9日他在演讲时忘记了戴安娜王妃的名字,在犹豫一会儿后他称之为“大卫王妃”,造成广泛的嘲笑。

       丑闻和争议

       里根任内发生的几次丑闻造成他的数名政府官员被定罪。最知名的便是伊朗门事件,秘密贩卖武器给霍梅尼的伊斯兰基本教义派政权,并将贩卖所得利润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游击队。10名政府官员被判决有罪,包括对国会撒谎、对税务局撒谎等。不过,里根在为此进行道歉后安然度过丑闻。

       里根任内也发生其他几件丑闻;有一件牵扯到了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幕僚。一名里根竞选总统时的赞助者后来获得里根政府补助他对低收入住宅的建设,却没有详细检查其背景资格。而另一位竞选时的赞助者,则获得前环境保护局局长詹姆斯·瓦特协助他向政府进行借款和抵押,还获得了游说的报酬,六名政府官员因此被定罪。

       许多其他的丑闻在里根的八年任期中也不断发生。里根的助手Michael Deaver和Lyn Nofziger也因为进行游说被判罪。

历史上5月29日都有什么事情发生?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维护自己国家统一的行动,给希特勒提供了干涉的借口。1939年3月13日,希特勒在柏林召见蒂索和杜尔坎斯基,要求他们宣布斯洛伐克“独立”。3月14日,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同日,卢西尼亚也宣布成立独立的“喀尔巴忏—乌克兰共和国”。

       至此,布拉格政府手中只有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两块捷克人的土地了。在解决捷克斯洛伐克这块剩余土地时尽量做到合理合法,3月14日深夜,希特勒召见捷克斯洛伐克新任总统哈查和外长契瓦尔科夫斯基。

       当时,德军已陈兵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边境,并已占领捷克的重要工业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伐。3月15日3时55分,在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的强迫下,哈查在《德捷协定》上签了字。3月15日清晨,德国军队未遇任何抵抗便侵入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在德军侵入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同时,匈牙利军队也开进了卢西尼亚。第二天,卢西尼亚并入匈牙利。同日,斯洛伐克“总理”蒂索将德国人为其起草的请德国人“保护”的电报发往柏林,希特勒当即慷慨应允将斯洛伐克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随即,德军开进了斯洛伐克。

       至此,捷克斯洛伐克已经不复存在了。希特勒兵不血刃达到了“绿色方案”所要达到的全部目标。

       ·1382年5月29日东罗马帝国灭亡

       ·1382年5月29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1910年5月29日飞机与火车赛跑

       ·1917年5月29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出生

       ·1934年5月29日美国放弃在古巴的权利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

       ·1936年5月29日“国防文艺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

       ·1948年5月29日曹禺首次从影

       ·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征服珠穆朗玛峰

       ·1958年5月29日呼拉圈风靡全世界

       ·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病逝

       ·1972年5月29日美国总统首次访问苏联

       ·1975年5月29日胡萨克就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

       ·1982年5月29日罗马教皇四百五十年来首次出访英国

       ·1985年5月29日海瑟尔足球惨案发生

       ·1985年5月29日陈云提出两个文明要一起抓

       ·1988年5月29日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会晤

       ·1989年5月29日中国国际体育**节开幕

       ·1997年5月29日中国决定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8年5月29日我国最大规模的禁毒展在北京开幕

       好了,今天关于“斯洛伐克总统”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斯洛伐克总统”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